requestId:689f767a11bc80.70180186.
宋立林 主編《新禮樂》第一輯出書暨發刊詞、編后記
書名:《新禮樂》第一輯
主辦: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
中國孔子研討院禮樂文明中間
曲阜師范年夜學中華禮樂文明研討所
主編:宋立林
出書社:華夏出書社
出書時間:2018年1月
【目錄】
發刊詞丨楊朝明
禮樂文明與中華氣象
敬義論丨劉夢溪
禮樂文明與中華人文精力丨彭 林
禮:中國傳統文明的焦點丨丁 鼎
儒家禮樂文明的價值取向與中華平易近族精力丨丁 鼎
禮樂與人道——兼論禮樂在中國文明中的位置丨郭 沂
禮樂之道的“一多不分”、生生為共享會議室貴蘊意丨田辰山
禮樂文明與時代精力
儒家禮樂文明的人文精力及現代意義丨郭齊勇
通過禮樂重塑中國人生涯方法的價值基礎丨干春松
禮制“損益”與“百世可知”丨楊朝明
轉型期中國的禮樂文明重建問題丨宋立林
反本修古 盡祭之義——文廟釋奠禮儀的“變”與“不變”丨劉續兵
因革損益,重塑禮樂文明丨宋立林
用儒家禮樂傳統教導當今全球社會丨[澳]李瑞智
禮樂傳統與現代文明
《金文》與周禮丨李學勤
魯國與周禮 郭克煜 丨陳 東
魯國禮樂傳統研討丨楊朝明
周代禮樂傳統與孔子“詩教”丨陳 霞
“成人”意識、周代冠禮與人文養成丨楊朝明
論《禮記》中儒家喪祭之禮的感性精力丨陳以鳳
《禮記》“人化物”與“人化于物”丨張京華
禮史考論
前孔子時代的古釋奠禮考釋丨李紀祥
祭孔之史的來源與演變——以“孔子”為軸的“興學”與“立廟”丨李紀祥
釋奠禮的發教學展丨孔祥林
釋奠軌制與孔子崇敬丨陳 東
魏晉南北朝國家祭孔釋奠考略丨常會營
文廟從祀軌制考論丨房 偉
文廟祭奠及其教化效能丨楊朝明
文廟佾舞的汗青由來及其哲學佈景丨[韓]林鶴璇
樂史考論
中華樂教百年回想丨龔鵬程
“音”字形、字義綜考——《釋“樂”》系列考論之一丨林桂榛 王虹霞
“樂”字形、字義綜考——《釋“樂”》系列考論之二丨林桂榛 王虹霞
禮崩樂壞考論丨楊 賽
禮樂研討的回顧與瞻望
20世紀中國“三禮”研討的回顧與瞻望丨潘 斌
經學的沒落與古禮研討的重生——以20世紀古禮研討的社會科學化為例 丨趙滿海
【發刊詞】
讓傳統禮樂文明煥發生機
——寫在《新禮樂》發刊之際
楊朝明
禮樂既是孔子學說、儒家文明的精力要義,也是整個中國現代文明、傳統文明的犖犖年夜端,我們明天弘揚傳統文明,共享空間就要正確認識息爭讀中華禮樂文明,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華平易近族久為禮義之邦,“蓋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以有禮義之風,衣冠文物之美也”。禮樂文明,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獨特樣態,決定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特質。自堯舜以來,承天之道,治人之情,由“克明俊德”而“親睦九族”,由“平章蒼生”而“協和萬邦”。至于文武周公,以禮綱紀全國,納高低于品德,而合皇帝、諸侯、卿、年夜夫、士、百姓以成一品德之團體。綜而言之,禮樂文明及其教化,為中國現代文明確立了組織、軌制與品德的穩定坐標。
禮樂文明、禮樂之學,是孔子儒學的主干與精華。上古三代之時,圣王愚人就認識到“天道”與“人倫”、“道心”與“人心”之間親密而復雜的相應關系,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周全繼承先王政教的基礎上,尤為重視“情面”與“人義”的協調,著力實現立品處世的溫和中正。禮者,六合之序也;樂者,六合之和也。人我之間,就是自負、尊人、被人尊;自敬、敬人、被人敬;自愛、愛人、被人愛;自知、知人、被人知;自負、信人、被人信等的相應關系。而禮樂之道及其教化,恰是實現人與自我、人與別人、人與社會,甚至人與天然之間和泰和氣和順和諧的必由途徑。
“禮之用,和為貴。”禮樂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和諧的人生次序與社會次序。禮樂精力涵育著中國前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全國的最基礎之道。就人倫日用而言,禮是“人倫之繩墨”,“掉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成須臾離也1對1教學”。禮樂文明為中國人確立了公認、統一的社會行為準則,中華平易近族由此成為多元一體的偉年夜平易近族。就治國理政而言,政令能否和諧,能否以平易近為本,則關系到社會的安寧和持續發舞蹈場地展。孔子強調“為國以禮”,荀子則說:“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是曲也,規矩之于方圓也。”千百年來,恰是禮樂文明、禮樂教化維系著中國現代社會的耐久和諧、穩定、繁榮,以致聲教訖于海內,衣冠、文物遠播異域,成為中華文明影響東亞甚至世界的主流元素。沒有堅定的文明自負,就沒有中華平易近族的偉年夜復興。平易近族復興起首意味著傳統文明的復興,中華禮樂文明天然是其焦點要素。禮是立人、立家、立國的基礎,何故立人,意味著何故立家、立國,意味著中華平易近族何故自立于世界平易近族之林。傳承弘揚中國傳統禮樂文明,不僅無益于中國,也將為世界國民帶來福祉。
正確認識禮樂,妥當行用禮樂,并非輕而易舉。自百年前“禮教吃人”之說的風行,以致當下禮樂活動中若干紛擾的亂象,似乎都表白這樣的情況:人們往往迷離于禮的概況,而忽視禮的內涵。在學術研討層面,近年來禮樂探討的氣力有所加強,但相對于課題本身的主要性與時代需求而言,依然顯得很是缺乏,研討質量還有較年夜的晉陞空間,也就是說,在禮樂的研討上,我們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換言之,我們要弘揚真正的禮樂精力,樹立中華平易近族精力家園,還有良多的任務要做。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儒家文明的深入洞察與精研沉思,都秉承返本開新的歷史任務,回應和引導當下社會面臨的問題。不少學者已將眼光聚焦于禮學經典的詮釋、禮樂精力的闡發與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化上。禮樂文明歷久而彌新,禮樂研討與時而俱進。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恰是新時代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種情勢下,我們要對禮樂文明進行根本治理和深入體察,在此基礎上以“禮”行禮,將禮的真精力切實貫穿于具體實施中,貫徹禮的精華與靈魂,以溫和中正、中庸之道的態度認識和對待禮。
適應禮樂文明研討、弘揚與傳播的需求,我們圍繞中華禮樂文明開展了一系列任務。例如孔子研討院承辦的歷屆世界儒學年夜會,倡導深刻扎實的學理研討,更關注傳統文明與現實社會的互動,在近幾年的年夜會中,禮樂文明、禮樂文明研討越來越遭到關注,禮樂元素越來越得以凸顯。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時時夢縈周公。由孔子而文武周個人空間公而堯舜,實際代表著中國禮樂文明的正源正脈。2016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前夜,孔子研討院與曲阜師范年夜聚會場地學等單位聯分解立了“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這是基于我們安身周公封國、孔子故鄉的底氣和文明自負,基于盼望憑借周情孔思而達禮樂文明正源的抱負和文明自覺。我們決心聯合禮樂研討與傳播領共享會議室域的各相關單位、團體、學人,貫徹始終、團結協作,配合開展禮學研討與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化及普及推廣等任務,力爭經過幾年的盡力,將中間建設成代表圣域特點、富有時代精力、服務當代禮樂文明建設的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基地。
2017年9月27日,在孔子誕辰2568年之際,第八屆世界儒學年夜會青年博士論壇在孔子研討院儒學會堂盛大舉行,會議以“儒家崇奉、禮樂文明與社會管理”為主題,緊貼時代脈搏,回應現實需求,彰顯了儒學的當代精力和時代價值。這是一場共享儒學與中國禮樂文明的聰明盛宴,更是一次海內外青年博士致敬孔子、回向社會的禮樂文明研討結果集萃。就在論壇舉行前幾天的9月20日,在孔子研討院的辟雍廣場上,今年度“世界儒學研討杰出人物”年夜獎獲得者、臺灣東海年夜學傳授蔡仁厚師長教師感言:“此次儒學年夜會的禮樂吹奏很是令人感動。在聆聽禮樂吹奏之后,我信念增強:將來孔子的禮樂教化、禮樂精力必定會獲得光年夜發揚。”
我們認為,正像家風是一個家庭的不動產那樣,禮樂文明是中華平易近族的不動產。有名作家馬伯庸在他的小說里寫到: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玩。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淀,漸漸的,這傳承也好像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深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陳舊的氣息。古玩無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抵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肉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力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情甚至命運的一部門。禮樂文明傳統之于中華平易近族恰是這般,它成績了中華平易近族的格式與氣象,奠基了中華兒女的性命底色。
“禮,時為年夜。”返本開新,是儒學發展之秘鑰;與古為新,是禮樂傳承之柱石。禮樂就是天和地,小年夜相成,終始相生;禮樂還是情和理,富無情感,富有明智。陳舊的禮樂文明,需求通過考核、復原、展現給當代中國人,讓當代中國人清楚和懂得我瑜伽教室們的文明基因,親近我們的偉年夜傳統;陳舊的禮樂文明更需求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頭回歸中國人的生涯,讓禮樂涵養仁義的現代正人,讓禮樂涵育美善的國民社會,讓現代中國不負“禮義瑜伽場地之邦”之譽。當傳統禮樂文明真正煥發生機與活氣時,我們就可以在禮樂和書噴鼻中品鑒至佳麗生,享用和諧世界的美妙!
此乃《新禮樂》之所由創辦也!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屬看海內外賢德正人,關注禮樂,垂顧《新禮樂》,惠賜高文,以期闡明國粹,克紹徽猷,熔化新知,弘光文明!
【編后記】
《新禮樂》第一輯
自從2003年在曲阜師范年夜學攻讀專門史(儒學)標的目的研討生以來,不佞一向親身經歷、參與著傳統文明復興的熱潮,這是一種歷史的機緣,也是個人的榮幸。我自幼喜歡歷史,故當年不顧前途而選擇了歷史學專業。年夜學時,我鐘情于中國思惟史,尤其對禪宗與莊子非分特別傾心。當然,年夜學四年也認真上過《論語》課,讀梁漱溟、錢賓四、陳寅恪,對新儒家、學衡派等頗為心儀。回到母校讀研討生后,由于標的目的是孔子儒學,導師乃朝明師長教師,所以很快立定腳跟,確立了孔子儒學作為本身的“標的目的”——不僅僅是研討標的目的,更是人生標的目的。用我本身的話說,就是“性喜莊禪而皈依孔孟”。身處孔子故鄉,四處前來朝圣論道的師友良多,這年夜年夜助益了我的學思。
十數年來,我所學所思所想,幾乎都與孔孟儒學相關,與傳統文明相關。作為一個文明守舊主義者,不佞一向堅持認為,假如不克不及接納傳統、植根傳統,中國現代化進程必定會誤進邪路。談孔子、儒學、傳統,在中國還是一個敏感話題。所謂敏感,不是別的,而是說極易惹起立場對立,導致情緒掉控,“學理之爭”往往流為“意氣之爭”,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形成扯破。但反過來思慮,爭議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孔子、儒學、傳統是我們無法繞開的年家教夜話題。不佞只盼望國人能夠加倍溫和感性地談論孔子、談論儒學、談論傳統。
十八年夜以來,中國進進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標志之一就是文明的自覺與文明的自負。我們可以加倍理直氣壯地談論孔子、儒學、傳統了。但對于明天的現代化而言,傳統文明具有怎樣的現代價值?其現代價值若何發揮?雖然爭辯了百余年,但至今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竊以為,對于傳統文明,起首要做好“傳承”,才談得上“發展”;起首做好“繼承”,才做得好“創新”。我們與傳統的割裂實在太長太久太深太嚴重。試問,明天在普通教導程度以上的國平易近,有幾多能夠讀過四書,遑論五經?有幾多能夠不費力認讀繁體字?甚至有幾多能夠熟練應用母語中文?對此,我深表憂慮。無須諱言,傳承、繼承方教學面的欠賬太多,現在需求補上。假如沒有真正的傳承、繼承,那么所謂復興、發展就是拿一些假古玩招搖撞騙,弄一些偽創共享會議室新欺世盜名。所以,從頭思慮一下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古訓也許是無益的。
在現代中國,“新”是個頂時髦的詞。且不說其他,即以傳統文明領域為例,以“新”冠名的新名詞就良多,如新儒家、新道家、新法家、新墨家,好比新理學、新心學、新經學、新子學,如新四書、新三字經、新門生規等。不少伴侶對此頗有微詞。大師懷疑,各種各樣的所謂“新”,是不是一種自我標榜。在這樣的當口,忽然有人舉起了“新禮樂”的年夜旗,能否也在湊熱鬧?能否也是自我標榜?能否與上述重視“傳承”的立場相左?
其實,諸位不要誤會。文明守舊主義,不是復古,而是立新;強調傳統價值,同時接納現代價值。換句話說,我們需求傳統為現代鑄魂,也需求現代為傳統立本。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們當然應該清楚“原汁原味的傳統文明”,但我們并不需求“原汁原味的傳統文明”。“原汁原味的傳統文明”只存在歷史之中,而無法“活”在當下。儒家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與時同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是反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復古主義的。所以,我們的“新禮樂”當然是強調“禮樂”在“新時代”的新形態、新任務、新價值。所謂“新禮樂”之“新”,正如“新平易近”之“新”,起首是個“動詞”,意味著傳統的禮樂應該“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實,歷史上改朝換代之后的“制禮作樂”,無不體現禮樂的“因革損益”。因為“禮樂”自己就內蘊著“自我改革”的請求。“禮,時為年夜”,這是圣人的教訓。
其次,我們的“新禮樂”之“新”,也是一種自我期許,盼望通過我們的盡力,展現一種“新”的“禮樂”,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禮樂,不僅是道,並且亦是術。道術一體的禮樂,是中國文明的重心,是儒家文明的焦點,屬于軌制化儒學、生涯化儒學。與在書齋里進行哲理的創構分歧,禮樂更多地在影響社會、生涯。可以說,傳統文明的復興離不開禮樂的復興;儒學的新發展,離不開禮樂的新發展。我們認為,只要“新”——經過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扎根傳統,又應乎時代——的“禮樂”才幹真正落地生根。
最后,“新禮樂”之“新”其實還基于這樣交流一個歷史事務,就是曾經的國平易近當局在1943年曾經創辦過“禮樂館”和《禮樂》雜志。在新中國,我們的《禮樂》雜志當然應該是《新禮樂》。每個時代都面臨一個“制禮作樂”的問題。我們的《新禮樂》雖然是學者的平易近間行為,“制禮作樂”的問題也超越通俗學者才能之外,可是進行類似的思慮與摸索,生怕并不過分。故而敢冒此全國之年夜不韙,標舉“新禮樂”以為名號。知我罪我,其在此乎!
現在國學熱方興未艾,談論國學頗為時髦。不過,稍加觀察會發現,普通談論品德、倫理、哲學等等往往頭頭是道,但若無專門的研討,談禮樂卻不太好談、不年夜不難。但是,百余年來,傳統式微、禮樂廢弛,禮樂研討亦因“難”而乏人問津,實在單薄得緊。近年來,南北上庠皆有禮樂中間之創設,禮樂研討稍見起色。吾人身處“周禮盡在”之圣城曲阜,自不克不及“袖手旁觀”,務須有所作為,于是有此“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之創立與《新禮樂》之創辦。
2016年9月27日,孔子圣誕日前夜,在曲阜師范年夜學與孔子研討院等若干家學術機構的師友聯合倡議下,“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掛牌成1對1教學立。2017年2月,曲阜師范年夜學中華禮樂文明研討所與孔子研討院禮樂文明中間同時成立。作為這項事業的推動者和當事人,我曾經對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與其他陳舊文明分歧,其宗教性淡漠,而人文性凸起。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端在于禮樂文明同時兼具神圣性與世俗性。我還提出,儒學必定要參與生涯,成為一種生涯方法,那么發掘傳統禮樂的精力需求結合時代需求,甚至可以說,禮樂的傳播比研討更主要,至多兩者需求并重。對于新一代青年來說,除了要具有國民意識,還需求有教養。教養的培養需求禮樂。我們盼望,在社會上進行禮樂文明普及,讓禮樂的精力和意識感染、熏陶、培養出文質彬彬的現代正人。
基于這樣的初志,我們創辦了《新禮樂》這一輯刊。我們希冀它能作為一年夜平臺,于推進傳統禮樂研討之同時,推動新禮樂的摸索與傳播。這份刊物的創辦獲得了山東省國際文明交通中間的資助,也獲得了山東省泰山學者工程專項基金的支撐,在此特致謝忱!
在楊朝明師、李紀祥師及編委會列位師友幫助下,《新禮樂》第一輯順利編輯完成。特別感謝李學勤師長教師、劉夢溪師長教師、郭齊勇師、彭林師長教師、龔鵬程師長教師、李瑞智師長教師、林鶴璇女史、田辰山師長教師等前輩的垂顧,感謝郭沂老師、丁鼎老師、干春松老師的支撐,使本刊減色多多。本輯之目標,端在于回顧與總結,即回顧總結我們已有的禮樂研討結果,作一次集體表態,亮一亮家底,以便看清已有成績,發現此中缺乏,為我們下一個步驟發展供給借鑒與反思。
“禮者,敬罷了矣。”盡管本輯文章年夜都發表過,我們還是認真進行了校對。前人云,校書如掃落葉。確乎這般。編輯部同仁尤其是友生褚燕、焦樹艷、史亞潔、羅晨諸君將刊物清樣校對一遍。逐段檢核引文,費力尤夥。我本身又從頭至尾,尤其是將引文、語病、標點,校對一過,丹墨滿紙,才稍感踏實。
“舊學磋商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邃深摯”。但愿,這本小刊物能夠在師友和讀者關懷幫助下,茁壯成長。
宋立林
2018年1月10日
于曲園守靜齋家教
【《新禮樂》發布會上的致辭】
宋立林
(在孔子研討院“中華禮樂文明及其當代價值”迎春儒學會講暨《新禮樂》發布會上的致辭)
尊重的列位師長、列位伴侶:
大師上午好!明天是個好日子。昨天是臘月二十三,大年!也有的處所視明交流天為大年。我們已經正式感觸感染到過年的節奏和氣氛了!可以說,我們在大年這樣具有節日氣氛的時刻,舉辦以“中華禮樂文明及其當代價值”為主題孔子研討院“迎春儒學會講”,很是有興趣義。借此機會,我向列位盛大介紹一本小書:《新禮樂》。大師看,這書的封面多么喜慶,很應景啊!我盼望,我們的禮樂文明復興、儒學復興、傳統文明復興,也這樣紅紅火火。
這本書是我們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主辦,由孔子研討院禮樂文明中小樹屋間和敝校曲阜師范年夜學中華禮樂文明研討所承辦,鄙人具體主編的一份學術輯刊,野是“洙泗學術輯刊系列”之一,別的還有《洙泗》與《論語學研討》兩本輯刊正在出書過程中。瑜伽場地
2016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前夜,孔子研討院與曲阜師范年夜學等單位聯分解立了“曲阜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中間”,這是基于我們安身周公封國、孔子故鄉的底氣和文明自負,基于盼望憑借周情孔思而達禮樂文明正源的抱負和文明自覺。我們決心聯合禮樂研討與傳播領域的各相關單位、團體、學人,貫徹始終、團結協作,配合開展禮學研討與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化及普及推廣等任務,力爭經過幾年的盡力,將中間建設成代表圣域特點、富有時代精力、服務當代禮樂文明建設的禮樂文明研討與傳播基地。
作為這項事業的推講座場地動者和當事人,我曾經對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與其他陳舊文明分歧,其宗教性淡漠,而人文性凸起。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端在于禮樂文明同時兼具神圣性與世俗性。我還提出,儒學必定要參與生涯,成為一種生涯方法,那么發掘傳統禮樂的精力需求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